Slide background

皮纹检测

了解先天特质

摆对位置

不怕输在起跑点

皮纹检测与多元智能

大家都会认同“有教无类”,那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原则,不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给予教育的机会;我们也晓得要“因材施教”,对各种资质的学生,应该用不同的教学策略,那是更崇高的教育理想。然而什么是“材”呢?

多元智能理论

迦纳 (Haward Gardner) 提出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对“材”有充分的论述,他把智能分成8大种类,认为所有的智能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,只是强弱各异;所有的智能,也综合地表现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上,因此创造出不同个体的思考、行为模式和学习风格。

例如,一个“逻辑—数学智能”较强的孩子,在学习“历史”这个科目时,可能比较重视各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,他所关注、擅长的课题,显然和长于“语言智能”,比较爱听故事的孩子不同。若老师在教导历史时,能因循个别的差异,以不同的策略引导,学习效果必然更好。

教育体制如果采用这一套理论,那简直是教育的理想国了。可惜的是,在现实的环境中,“有教无类”易,“因材施教”难。

怎样找出“材”在哪里?

我们发现,奉行“多元智能”教育理论的学校,充其量只能做到把重点放在──让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,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。在现实的情况中,花太多时间和精神去观察、判定个别孩子的优势智能似乎是不实际的,因为那很难做到。

从“因材”到“施教”,有个难以逾越的门槛,那就是:有谁能够告诉我们,怎样找出“材”在哪里?

更令人遗憾的是,学校不是灵活的体制,很容易朝标准化的方向发展,社会上谋生首重语文和数理能力,“材”不在此的孩子便被边缘化了。看看我们的教育,就像工厂的生产线,制造出一个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产品,完全无视于每个人无限发展的可能。

长久以来,美术、音乐、肢体技能等都被编派到“特殊才艺”里,在人们的观念中,“材”的定义变得僵化,变得功利,也变得狭窄了。

狭隘的教育视野,只能成就单调的社会价值。在学校里,我们抹煞了儿童多元发展的潜力;在职场中,我们看到许多社会中坚坐错了位子。

从台湾引进皮纹先天智能检测服务

如何帮助父母,乃至于社会大众从这个狭窄的观念中解放出来,是伯乐多元智能教育中心的职志。为此,我们从台湾引进了“皮纹先天智能检测”系统。

皮纹检测让我们能够快捷、有效地找出受测者的学习风格、各种先天智能的强弱顺序、总体的学习潜能量等等,几乎是让我们得以直接跨过茫然的摸索期;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学习历程的重要讯息,变得唾手可得了。

对儿童及成人都有极大助益

事实上,这些讯息不只对儿童有用而已。在皮纹检测服务的实践过程中,我们更进一步协助面临选择科系,或步入职场的新鲜人客观地作出重要的抉择;甚至任何对自己的生涯规划重新思索的人,也从这套系统中获益。

我们曾经看到一位青年,在学业和事业上,寻寻觅觅、兜兜转转,十几年最后终于下定决心,投身自己热衷的艺术领域。在聆听皮纹检测报告的咨询之后,他更确定自己最后的选择:“如果10年前有这么一份報表,我便能够说服父母,不需要走那么多冤枉路了!”

在人生摸索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,有其无可否定的价值。但如果这些,并不是累积于“摸索”,而是来自确定目标的道路上,不是更好吗?

 

延伸阅读>>